养老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。南都资料图 提案 致公党 调研报告显示,而立之年的特区珠海2010年已步入“老龄化社会”,全市老年人口当年超过10万人,占户籍人口比例的10 .02%;目前,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 .28%的速度攀升,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……面对来势汹汹的老龄化浪潮,如何破解养老问题,成为下周即将开幕的珠海两会的焦点之一。致公党将提交《关于“以老扶老,老有所依,老有所为”的建议》,鼓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,用老人互助的方式破解人口老龄化问题。 有业界人士表示,提案在增设养老院、以房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之外,另辟蹊径。但该模式是否可行,老年人能否接受也激起了热议。 现状 独生子女多,中国告别“养儿防老”模式 2015年,金湾区人大发布的珠海首份老龄化调查报告显示,珠海2010年步入老龄化,这一年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0 .02%,其中斗门区早在2005年已迈入老龄化社会,目前有4万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,70岁以上的老人则有1万多名。金湾区(包括高栏港经济区)200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,截至2015年初,三灶、红旗两镇共有60岁以上老人9021人,占8万户籍人口的11.2%,其中80岁以上老人943人,已高出联合国的老龄社会标准线。 提案称,随着当前我国老龄人口迅速攀升,至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接近3亿人,由于大部分子女选择外出谋生工作,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%,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。 据专家预测,如保持当前的生育率,我国老龄人口有望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,预计超过4亿人,即每3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。 提案认为,随着80后、90后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,中国正全面迎来“421”或“422”家庭时代(即:4位老人,2名年轻夫妇,1个孩子或2个孩子)。“412”或“422”家庭模式,再加上青年人的生存压力,让中国将告别传统的“养儿防老”。 “当前 养儿防老 越来越少,老人自己养老日益成为主流,另一方面, 啃老族 越来越多,现在很多年轻人自身压力大,开支大,不仅无力照顾父母,反而依赖父母的资助,”有珠海市政协委员告诉南都记者,因为社会、家庭及个人的各种原因,绝大多数儿女往往不在老人身边,就是在本市,也没时间照顾老人。 建议 成立志愿者服务队,让老年人照顾老年人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?提案给出的办法是“以老扶老,以老帮老”,“年老体弱的老人,生活比较困难,孤独感强烈,需要有人照顾;年轻身体好的老人,有相当一部分,希望余热发光,为社会做点贡献,可以整合老年人的资源,让身体好、有能力、愿意做事的老人,去帮扶需要陪伴、照顾的老人。因为老人更了解老人,又有共同的话题,帮扶起来,效果更好。” 提案还给出了多个建议,最大一个亮点是成立社区老人帮扶志愿者服务队,“通过居委会通知、动员,采取自愿报名方式,招募50至65岁有时间、有爱心、有能力的健康老人加入到老人帮扶志愿者服务队,再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、能力特长、居住距离,将他们编成不同小组,对空巢、内向、轻度残疾等老人进行义务帮扶。” 提案认为,据调查分析,社区集中了96%的老人群体,由于中国人普遍有“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”的观念,在同一个社区里,老人有熟悉的生活方式,相处几十年的朋友,这为成立老人帮扶志愿者服务队,老人照顾老人提供了基础。 针对不少老年人没有看护技能的情况,提案建议,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,对老年义工进行专业的陪伴、护理、心理、健康、一般性体检(测量血压、血糖)及健康档案管理等知识培训,同时可根据老年义工的实际情况和喜好的才艺编队学习,使他们了解陪护常识,能根据空巢等不同老人的身体、心理情况,进行科学的、有效的陪伴和照顾并协助建立健康管理档案,力争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精准的帮扶。如:排解他们的心理问题,使他们正确、快乐地对待生活;了解老人常见病发病症状,及时防范和协助老人做好健康干预和管理,有效控制他们的病情和疏导调节老人的心理等。 建议 鼓励老人搭伙就餐,政府提供补贴 提案还呼吁,珠海将一栋楼或相近楼宇的老人组成不同小组,再结成帮扶对子。让相对年轻、身体好的志愿者去帮扶照顾身体弱、有病在身的老人,使他们在其中形成生活圈子,让孤独感远离他们,“身体好的老人可设专人,或两三人轮值。对年高体弱老人,每天联络探望,拉拉家常,陪他们散步、聊天、看病,帮助他们搞卫生,购买生活用品、做做饭等。” 提案鼓励相邻的老人多走动,搭伙就餐,“今天到你家就餐,明天到他家就餐。也可今天你做,明天他做,也可一人做一道菜,使他们吃得可口,吃得开心,不再把做饭、吃饭当成负担。” 起草提案的致公党党员苏伟坤说,通过这些举措,不仅可增进老人间的互助,还能改善邻里关系,建设温情、和谐社区。 老年人辛苦多年,晚年还要靠自己养老,互相照顾,可行吗?怎么调动老人的积极性?提案为此呼吁政府投入部分资金,给老年人志愿者补贴、荣誉和安全保障,“老人志愿者在帮扶时,会产生一些费用,如他们有时需要打电话、坐车等,而老人退休工资有限,不能再让他们贴钱。” 提案还建议政府设立老人爱心荣誉奖,对有奉献精神的老人志愿者,给于鼓励,同时与老人志愿者签订服务协议,针对服务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,双方需承担什么责任,约定清楚,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纠纷。 市民反馈 对提案有赞有弹 有老人建议试点 老年人自助的养老模式是否可行?南都记者通过网络、电话采访了超过20位市民,其中七成为老年人,另外三成系公务员、义工。其中,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支持,还有2成受访者称需要观察,有约3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。 一名社工表示,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,上海市已经开始试点,在社区招募了56位60岁上下的助老关爱志愿者,照顾社区内800多位70-80岁以上的“大老人”,“我认为这是个好办法。” 也有老年人在表示欢迎的同时,建议应先做试点,逐步完善方案。一名张姓老人说,老年人参与互助不是为了挣钱,但一定要保障对方的权益,避免发生纠纷。还有老人则表示,老人互助能解决老年人的情感慰藉,但只能是临时性的,长期性的互助还得依赖专业义工、养老院,这种养老模式只能起补充作用。 今年已经60多岁的陈先生则是反对者。他说,老人越老越小,要照顾老年人比儿童更难管理,老年人自身尚且需要照顾,还要照顾别人不现实。还有老人担心,任由异性老年志愿者照顾,时间过长,可能会让一些老人移情别恋,引发道德风险。 志愿者刘先生则表示,敬老院一些领工资的看护人员都不愿干,让老人当义工照顾老人更难,“让老年人互助,初衷是好的,但并不现实,还是要依靠政府加大投入,多修建养老机构才是治本之策。” |
Powered by Discuz!